各地消协统计调查表明:在敢于捍卫自身合法权益的消费者中,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者多,而有大学以上学历的知识分子反而少——
“3·15”前夕,记者来到了中国消费者协会。
在秘书长杨竖昆的办公室,记者看到了一份来自全国各地消协组织的统计调查。这份资料表明,较之过去,今天有更多的消费者在遇到消费纠纷时,挺身而起,勇敢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。同时,一个现象引起记者注意:在这些消费者的文化构成上,存在着“两头少,中间多”的情况。“中间多”指的是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投诉者多,“两头少”是说广大的农民消费者和大学以上学历的知识分子消费者投诉的少。农民投诉率低,是因为从总体上看,农村消费者文化水平较低,法律知识较少,维护自我合法权益意识淡薄。所以尽管像“山西假酒”案这样的坑农、害农、毁农事件时有发生,但拿起法律武器与不法行为斗争的却不多。
那么,知识分子中为什么投诉者少呢?
杨秘书长分析说,主要原因是观念问题。中国知识分子向来有轻利重义的传统。怕惹麻烦,觉得有失身份的心理,使得他们中的很多人在遇到假冒伪劣商品侵害时,往往采取自认倒霉、一忍了之的消极态度。
杨竖昆指出,面对消费纠纷,知识分子首先应当转变观念。要树立“三个有利于”的新道德观和价值观,在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,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讨公道、要说法。不然的话,你忍我忍他也忍,无形中就让假冒伪劣商品有了市场,客观上就是对不法行为的一种纵容。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,也就是不道德的。
遇到消费纠纷,通常有五种解决方法,即到消协组织投诉,解决办法为调解;到行政部门如工商局等去申诉;到法院起诉;到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。这四种方法都是借助外力来解决纠纷,第五种方法则是消费者直接与商家交涉,解决的过程为协商,结果称和解。从实际情况看,知识分子消费者用交涉来解决消费纠纷成功率很高。这是因为知识分子较之其他消费者更知道什么是理、怎样讲理。杨竖昆建议,作为消费者,广大知识分子应该发挥自身优势,同时也考虑解决消费纠纷的成本,多选择交涉这种办法。交涉的过程,是对消费者自身维护合法权益能力的锻炼,同时也是对那些不法经营者的一种教育。
杨秘书长最后指出,成熟的市场经济需要成熟的消费者。知识分子由其自身素质所决定,必然要成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表率。在全国各地,很多知识分子担当着志愿者的责任,热心帮助其他消费者解决消费纠纷。而在加强普法教育,提倡绿色消费,反对奢侈消费和愚昧消费等方面,知识分子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只要大家共同努力,就一定会把成熟的消费者带入21世纪。